随着破产案件数量的增加与履职环境的复杂化,浙江省破产管理人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中面临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为系统了解管理人在履职过程中的健康风险与防护需求,优化行业健康管理,2025年4月,浙江省破产管理人协会面向广大破产管理人,开展管理人健康问题专项调研。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统计等工作,现将管理人健康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概述
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为参与调研管理人的工作情况、健康情况、生活习惯及锻炼情况、所在单位对其健康状况的支持情况及希望破产管理人协会在会员健康状况方面提供的支持等五个方面,涉及工作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饮食、日常锻炼、定期体检等多方面内容,共收回有效问卷234份,参与者的职业年限从一年以下到五年以上不等,其中超过60%的破产管理人系具有5年以上破产经验的资深管理人,覆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多类机构。总体而言,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管理人涵盖范围广泛,多数参与者管理经验丰富,本次调研结果,基本能反映出破产管理人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风险与相应防护情况,具有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调研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内容,按问卷内容顺序排列:
(一)参与调研管理人的工作情况
1.所在单位
参与调研的共234人,其中来自律师事务所的180人,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47人,来自清算公司2人,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等5人。
2.担任管理人工作年限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担任管理人工作年限1年以下的10人,担任管理人工作年限1-3年的39人,担任管理人工作年限3-5年的29人,担任管理人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156人。
3.平均每周工作时长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平均每周工作30小时以下的6人,平均每周工作30-40小时的46人,平均每周工作40-50小时的98人,平均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49人,平均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35人。
4.工作机制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单独负责一个案件的13人,团队协作完成案件的211人,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案件的6人,视案件复杂程度而定的4人。
5.在工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突发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遇到突发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的88人,偶尔遇到突发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的129人,很少遇到突发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的14人,从未遇到突发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的3人。
6.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案件数量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工作中需要同时处理1-3个案件的109人,工作中需要同时处理4-6个案件的91人,工作中需要同时处理7-10个案件的24人,工作中需要同时处理10个以上案件的10人。
7.工作中是否需要经常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工作中经常需要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93人,工作中有时需要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123人,1工作中很少需要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16人,工作中从不需要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2人。
8.工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压力来源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认为工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工作任务繁重的152人,认为工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压力来源是时间紧迫的148人,认为工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压力来源是与债权人、债务人沟通困难的169人,认为工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压力来源是法律风险高的149人。还有部分管理人认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府院联动不顺畅、相关部门流程慢、维稳压力、政府机构问题及法院关系协调难等。多数管理人反映压力来源是综合因素的叠加,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沟通困难+法律风险”是最高频率组合。
9.工作压力最大阶段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工作压力最大阶段为接管调查期的36人,工作压力最大阶段为结案收尾期的220人,工作压力最大阶段为维稳协调期的129人,工作压力最大阶段为债权申报期的28人,工作压力最大阶段为资产处置期的35人。
10.工作强度对生活的影响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认为工作没有影响生活的27人,认为偶尔加班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的134人,认为经常加班对生活影响较大的55人,认为工作严重占据生活的18人。
(二)参与调研管理人的健康情况
11.身体健康状况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好,没有任何疾病的41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偶尔有小毛病的144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一般,有慢性疾病的48人,认为自身身体状况较差,经常生病的1人。
12.过去一年中是否因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过去一年中经常因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的15人,过去一年中有时因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的134人,过去一年中很少因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的61人,过去一年中从未因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的24人。
13.过去一年中是否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过去一年中经常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的39人,过去一年中有时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的151人,过去一年中很少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的28人,过去一年中从未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的16人。
14.是否经常感到疲劳乏力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疲劳乏力的53人,有时感到疲劳乏力的144人,很少感到疲劳乏力的29人,从未感到疲劳乏力的8人。
15.是否经常失眠或睡眠质量差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的43人,有时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的122人,很少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的55人,从未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的14人。
16.是否出现过劳肥现象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体重明显增加的47人,体重有所增加的103人,体重没有变化的84人。
17.是否经常感到头痛、头晕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头痛、头晕的19人,有时感到头痛、头晕的120人,很少感到头痛、头晕的73人,从未感到头痛、头晕的22人。
18.是否有颈椎、腰椎等骨骼问题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颈椎、腰椎有明显不适的79人,颈椎、腰椎偶尔会疼的117人,没有颈椎、腰椎等骨骼问题的34人,不清楚自身是否有颈椎、腰椎等骨骼问题的4人。
19.是否经常感到心情烦躁、易怒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心情烦躁、易怒的30人,有时感到心情烦躁、易怒的144人,很少感到心情烦躁、易怒的46人,从未感到心情烦躁、易怒的14人。
20.是否经常感到焦虑、紧张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焦虑、紧张的30人,有时感到焦虑、紧张的144人,很少感到焦虑、紧张的46人,从未感到焦虑、紧张的14人。
21.是否经常感到记忆力减退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记忆力减退的47人,有时感到记忆力减退的141人,很少感到记忆力减退的33人,从未感到记忆力减退的13人。
22.是否经常感到食欲不振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食欲不振的9人,有时感到食欲不振的117人,很少感到食欲不振的82人,从未感到食欲不振的26人。
23.是否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心慌、胸闷的17人,有时感到心慌、胸闷的102人,很少感到心慌、胸闷的86人,从未感到心慌、胸闷的29人。
24.是否经常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的74人,有时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的113人,很少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的33人,从未感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的14人。
25.是否经常感到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感到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的25人,有时感到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的130人,很少感到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的58人,从未感到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的21人。
26.管理人履职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认为,工作强度与时间压力(超负荷工作、频繁加班、长时间伏案或久坐办公、作息不规律等);心理与情绪压力(来自债权人/债务人的对抗性行为、维稳压力、履职风险以及案件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失眠等);外部干扰与沟通难题(需应对债权人不分时段的询问、非理性诉求及情绪宣泄,债务人不配合接管,法院对结案率的盲目要求,以及政府、税务等多方协调的复杂性);制度与环境因素(管理人报酬低、考核机制不合理、异地驻场办公条件艰苦、缺乏强制措施应对暴力抗管行为等)是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四大因素。
27.在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健康问题及解决方式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遇到的健康问题绝大多数已被前述问题涵盖,还有少数管理人遇到驻场办公条件差(污染、住宿简陋)、二手烟暴露、遭遇人身威胁或暴力事件。针对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身体调理,主要包括调整办公设备(如人体工学椅、防蓝光眼镜)、定时起身活动、中医理疗、加强锻炼等;2.心理纾解,主要包括:运动解压、团队内部倾诉、正念冥想、强制休假或旅游放松等;3.寻求外部支持,主要包括就医治疗、报警处理人身威胁、申请法院协调履职环境等;4.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减少加班、规律作息、记录工作事项减轻记忆负担等。
(三)参与调研管理人的生活习惯及锻炼情况
28.饮食习惯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饮食习惯非常规律,三餐定时定量的35人,饮食习惯比较规律,偶尔会吃外卖或零食的135人,饮食习惯不太规律,经常吃外卖或零食的58人,饮食习惯非常不规律,经常不吃正餐的6人。
29.饮食结构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饮食结构以蔬菜水果为主,肉类适量的82人,饮食结构以肉类为主,蔬菜水果较少的41人,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蔬菜水果和肉类都较少的38人,不太注重饮食结构,什么都吃的73人。
30.每日饮水量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每日饮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的28人,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的87人,每日饮水量在1000-1500毫升的78人,每日饮水量在1000毫升以下的41人。
31.是否经常吸烟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吸烟的20人,有时吸烟的14人,很少吸烟的23人,从不吸烟的177人。
32.是否经常饮酒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饮酒且量大的5人,有时饮酒且量适中的54人,很少饮酒的108人,从不饮酒的67人。
33.入睡时间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前的6人,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12点的140人,入睡时间在晚上12点-凌晨2点的82人,入睡时间在凌晨2点以后的6人。
34.每日睡眠时长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每日睡眠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4人,每日睡眠时长在7-8小时的99人,每日睡眠时长在6-7小时的111人,每日睡眠时长在6小时以下的20人。
35.每周锻炼频率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每天都锻炼的9人,平均每周锻炼4-5次的19人,平均每周锻炼2-3次的83人,平均每周锻炼1次的89人,从不锻炼的34人。
36.每次锻炼时长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每次锻炼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114人,每次锻炼时长在30-60分钟的84人,每次锻炼时长在60-90分钟的30人,每次锻炼时长在90分钟以上的6人。
37.主要锻炼方式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快走是最受欢迎的锻炼方式,总覆盖超过100人次,慢跑、健身、瑜伽等经常搭配进行。球类运动、徒步、爬山、骑行等户外活动也是管理人常见的运动方式,部分管理人则爱好居家跳操、跳绳、拉伸,少部分管理人几乎不锻炼或无锻炼习惯。
38.是否经常久坐不动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连续坐3小时以上的153人,有时会坐2-3小时的70人,很少久坐的10人,从不久坐的1人。
39.是否经常熬夜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经常熬夜到凌晨的37人,有时会熬夜的129人,很少熬夜的61人,从不熬夜的7人。
(四)参与调研管理人所在单位对健康状况的支持措施
40.所在单位是否提供健康体检福利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每年提供一次全面体检的113家,每两年提供一次全面体检的54家,提供部分体检项目的32家,从不提供健康体检福利的35家。
41.所在单位是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师的113家,有内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54家,从不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的35家。
42.所在单位是否提供健身设施或健身补贴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提供健身设施的113家,提供健身补贴的54家,从不提供健身设施或健身补贴的35家。
43.所在单位是否组织员工进行健康讲座或培训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健康讲座或培训的9家,有时组织员工进行健康讲座或培训的110家,从不组织员工进行健康讲座或培训的115家。
44.所在单位是否提供弹性工作时间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提供完全弹性工作时间的61家,提供部分弹性工作时间的139家,从不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的34家。
45.所在单位是否关注员工的工作压力并采取措施进行缓解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所在单位中,对员工工作压力非常关注并采取多种措施的20家,对员工工作压力有一定关注并采取部分措施的104家,对员工工作压力很少关注的79家,对员工工作压力从不关注的31家。
(五)参与调研管理人希望破产管理人协会在会员健康状况方面提供的支持
46.希望省管协在会员健康方面提供的支持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希望省管协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的199人,希望省管协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的129人,希望省管协组织健康讲座或培训的116人,希望省管协提供健身设施或健身补贴的153人,希望省管协提供健康饮食指导的105人。还有部分管理人指出,希望省管协可以组织徒步、运动会等轻松体育活动,并提供保险支持,协调解决破产制度难题,减轻工作压力。
47.希望省管协在会员健康方面提供支持的频率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希望省管协对会员健康每月提供一次支持的25人,希望省管协对会员健康每季度提供一次支持的46人,希望省管协对会员健康每半年提供一次支持的77人,希望省管协对会员健康每年提供一次支持的86人。
48.希望省管协在会员健康方面提供支持的方式
组织线上讲座或培训、组织线下活动、提供纸质或电子资料的方式均受到大家的认可,也有部分管理人提出希望可以采取发放体检补贴、健身补贴等直接发放津贴的方式,也有部分管理人提出管理人健康需要在制度上予以重视和保护,比如联合检察院、公安、法院出具联合文件,但健康服务无法解决焦虑和压力本源问题。
49.希望省管协在会员健康方面提供支持的重点内容
参与调研的管理人中,认为省管协应当在身体健康方面,如疾病预防、运动健身等提供支持的有169人,认为省管协应当在心理健康方面,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提供支持的有181人,认为省管协应当在生活习惯方面,如饮食、睡眠等提供支持的有113人,认为省管协应当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提供支持的有129人,还有管理人提出可在保护人身安全方面提供支持。
50.对省管协在会员健康方面提供支持的其他建议
参与调研的部分管理人提出,建议协会加强会员身心健康关怀,包括提供年度免费体检或体检补贴,引入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咨询、压力疏导讲座及短期心理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推广数字化工具以减少加班,推动合理履职环境以缓解职业压力;组织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户外运动及健康讲座,并与健身机构合作提供优惠会员卡或运动补贴;完善经济支持,如设立健康基金、专项资金补助、人身意外险或健康保险,对特殊困难会员给予长期补助;强化行业保障,协同法院打击恶意信访,提升管理人报酬合理性,建立医疗合作机制应对颈椎病等职业病;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破产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案例分享和协作意见解决普遍压力源,切实提升会员健康福祉与职业信心。
51.对本次问卷调查的其他意见或建议
针对本次问卷调查,参与调研的部分管理人首先肯定了问卷关注会员健康的现实意义与及时性,建议优化设计(如精简题目数量、增加高风险场景专项问题及年轻已婚女性生育情况调研),同时扩大调查范围以确保团队代表性;其次,需强化隐私保护并反馈整体分析结果,提升参与信任感;再次,呼吁后续行动切实落地,包括制定《破产管理人职业健康白皮书》、推动行业健康标准(工作时长、心理疏导机制)、加强人身安全保护(防范债务人侵害)、提升案件质量(减少无产可破案件压力)及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持;此外,管理人还建议协会结合调研数据定期公布健康状况统计,推动法院与政府理解支持,并通过物质补贴、优质医疗合作等提升人文关怀;最后,管理人强调需将结果转化为实际措施,如完善健康保险、优化履职环境、组织专项培训等,切实增强会员获得感与行业凝聚力。
一、存在的问题
(一)高强度工作负荷与职业生态失衡
浙江省破产管理人的健康风险与职业生态的失衡直接相关。调研显示,60%以上的参与调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其中15%的参与调研人员周均工作时长突破60小时,超负荷工作已成为行业常态。案件处理高峰期(如结案收尾期与维稳协调期)压力集中,导致管理人长期处于身心“透支”状态。约40%的参与调研人员自评存在慢性疾病或亚健康问题,50%以上因工作压力引发身体或心理不适。案件数量与复杂度的叠加进一步加剧工作压力,这种“以量取胜”的执业模式不仅挤占休息与锻炼时间,还直接诱发颈椎病、过劳肥等职业病,直接影响行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二)生活习惯失序加剧健康隐患
管理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习惯失序密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近六成管理人饮食不规律,常依赖外卖或零食,仅15%的参与调研人员保持科学饮食结构,且70%的参与调研人员日均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睡眠不足问题同样突出,30%的参与调研人员每日睡眠不足6小时,16%的参与调研人员长期熬夜至凌晨。此外,40%的参与带哦眼人员每周锻炼不足2次,久坐(153人日均久坐超3小时)与缺乏运动导致疲劳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高发。这些不良习惯不仅降低工作效率,更形成“健康负债”,长期侵蚀管理人的身心状态。
(三)履职环境复杂诱发恶性循环
破产管理人的履职环境兼具法律风险、沟通冲突与制度缺陷三重挑战。法律风险高,149人将法律风险列为压力源,府院联动不畅、程序模糊等问题加剧履职不确定性。沟通冲突常态化,169人认为与债权人、债务人沟通困难是最大压力源,非理性投诉、人身威胁等对抗性行为频发,进一步加重了管理人的心理负担。制度存在缺陷,异地驻场办公条件恶劣、报酬机制不合理(尤其是无产可破案件)等问题形成制度性压迫。多重压力下,管理人的健康问题呈现“连锁反应”: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久坐办公(153人日均久坐超3小时)引发颈椎腰椎劳损,情绪失控(30人频繁烦躁)又进一步降低案件处理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四)健康支持体系碎片化与行业协同缺位
当前健康支持措施呈现“供给不足”与“协同低效”双重困境。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超过60%的单位提供健康体检福利,但仍有近20%的单位未提供任何形式的健康支持。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的覆盖率不足50%,仅有约40%的单位提供健身设施或补贴。此外,单位对管理人工作压力的关注程度较低,大多数单位仅提供有限的缓解机制。这种支持不足不仅使得管理人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也导致了管理人对单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较低。约70%的管理人表示单位对工作压力的关注程度较低,对工作压力的关注流于形式,支持措施与健康诉求存在显著脱节。
四、优化管理人健康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工作流程与环境,构建高效履职体系
为系统性缓解管理人的工作压力,需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革新构建高效履职生态。首先,单位应深度整合数字化工具(如智能债权申报系统、自动化文书平台),减少重复性工作,释放人力资源聚焦核心研判与决策。其次,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同步建立科学分案机制,依据案件复杂度与团队承载力动态调配任务,配套“弹性工时+健康缓冲期”制度(如单周工时上限50小时,结案高峰可申请阶段性延时并强制调休),从源头规避超负荷作业。再次,单位可以引入项目管理工具,优化案件处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报告,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单位还应当鼓励管理人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因工作积压导致的加班现象,确保管理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放松,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健康支持体系,优化执业健康保障
省、市协会层面可联合相关机构,推动行业健康标准的制定,包括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长、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和推动完善健康体检等。单位应遵循行业健康标准,设立专门的健康基金,为管理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心理辅导和健身补贴,例如与专业的医疗机构合作,为管理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确保管理人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同时单位还应鼓励管理人参与体育活动,组织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强化专业业培训,提升健康工作意识
协会需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培训,提高管理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心理调适等方面,帮助管理人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协会可以邀请专业的营养师、健身教练和心理咨询师,为管理人提供定制化的健康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频率和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单位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热线,为管理人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定期组织内部健康讲座和培训,提高管理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职业健康水平。
(四)推动行业关爱机制与提升人文关怀,构建行业健康体系
协会应倡导行业关爱机制,定期收集管理人的健康反馈,为行业提供数据支持和改善建议。同时,协会还可加强与法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案件管理和履职管理机制,减少管理人的工作负担和职业压力。例如定期组织行业交流活动,邀请法院、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与管理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案件管理和履职机制,同步优化法院及管理人在破产案件中的工作节奏和工作负担。此外,在省、市协会层面组织相应的文体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工作、生活氛围,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破产管理人的健康问题折射出职业生态的深层矛盾,既是行业痛点,亦是改革契机。唯有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健康支持体系、强化职业培训进而提升健康意识、推动行业关爱机制的设立与完善,方能实现从“效率优先”到“健康赋能”的转型。希望从个人、团队、单位、协会四个层面,持续完善“预防-干预-保障”全链条健康生态,为破产法治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石。